厦门学校大全厦门大学大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
  • 电话:2182030-2182071
  • 邮编:361005
  • 网站:
  • 附近地标:厦门大学,南普陀,厦港
点击查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学院简介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学生经济学院现有经济学系、计划统计系、财政系、金融系、国际贸易系、经济研究所、教学实验中心等七个单位,并有特区经济研究所、国民经济与核算研究所、财政科学研究所、公共财政研究所、金融研究所、证券研究所、国际经济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兴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中心等。全院现有教职工19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4人,教授48人,副教授55人。

厦大经济学科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历来在国内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与社会影响力,其研究生教育质量位居国内同行前列,在由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科教评价网等单位联合研发的《2010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中,厦门大学经济学科研究生教育在全国排名第二。成立于2005年6月的王亚南经济研究院(The Wang Yanan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conomics , WISE),更是厦大为推动经济学科的国际化、规范化进程而成立的新型教育与研究机构。现在,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已逐步成为一个在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国际交流中心,由其申报的“计量经济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 是全国首个而且唯一的文理学科交叉的经济学科重点实验室;“福建省统计科学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是全国首个而且是唯一的省级经济学统计学学科交叉的重点实验室;根据2011年荷兰蒂尔堡大学研究统计的“全球经济学研究机构排名”,2005-2009年间,厦门大学经济学科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位居全国三甲,其中,绝大部分论文成果来自于王亚南经济研究院。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课堂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被评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其财政学、统计学、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5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也具有较强实力。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有7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1门教材入选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2本教材被评为国家级精品教材,2支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专业被列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的教学科研条件优良,学术气氛浓厚,学术交流广泛,学院积极开拓和发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及港、澳、台等地区院校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协作关系。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经济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前厦门大学校长,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精心培养了一批知名的经济学家,成为厦门大学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经过多年的发展,经济学院现在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结构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既有享有盛誉的老一辈经济学家,又有一批在学术界有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学院教师教书育人,教学效果优良,学术气氛浓厚,科研成果丰硕。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处在全国同行领先地位,是厦门大学的重要支柱之一。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师生

现在,学院拥有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应用经济学和理论经济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3853人,其中博士生286人,硕士生555人,本科生3012人。学院积极开拓和发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康奈尔大学、阿凯迪亚大学、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圣玛丽大学、法国巴黎商学院等建立院际协作关系。已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罗马尼亚、南斯拉夫、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高校建立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学科设置

学科概况:

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包含学科、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学科,专业名称
经济学0201理论经济学020101政治经济学
020102经济思想史
020103经济史
020104西方经济学
020105世界经济
020106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0202应用经济学020201国民经济学
020202区域经济学
020203财政学,(含:,税收学,)
020204金融学(含:,保险学,)
020205产业经济学
020206国际贸易学
020207劳动经济学
020208统计学
020209数量经济学
020210国防经济

经济学系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创建于1923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经济学系之一。建国后,在厦门大学前校长、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的带领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研究成就斐然,为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改革开放后,厦门大学经济学人锐意进取,学科建设迅速发展。建系到现在85余载,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经济理论教学与研究以及政府、企事业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为经济系和厦门大学赢得了很高的社会声誉。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厦门大学经济学系拥有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即一级学科涵盖下的所有二级学科均可招收博士研究生,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并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称号。下设二级学科硕士专业为: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管理经济学(自主设置专业)。经济学系本科专业为经济学,该专业是教育部选定“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每年有30%—50%的毕业生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

经济学系现设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与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教研室,设有“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26位,有博士学位的占90%,一半的教师有海外学习经历。教师有来自英国、美国、日本的归国博士,也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中国社科院等顶尖研究机构的优秀博士毕业生。近3年,先后承担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35本,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各级科研成果奖21项。

经济学系学生培养模式特色鲜明,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加强经济基础理论与方法的学习训练下,一惯坚持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训练,并取得丰硕成果。其中,经济学基地班学生共完成30余本论文集、400多篇科研论文,有170余篇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

财政学系

厦门大学财政系源于1928年的“银行学系”,1951年设立了厦门大学财政金融系。1981年开始招收财政学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财政学博士研究生。1985年成立了厦门大学财政科学研究所。1987年成为全国首批惟一的财政学国家重点学科点,在2001年与2007年的评审中,再度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4年成立了厦门大学劳动经济研究中心,2005年劳动经济学科被评为福建省惟一的重点学科点。财政系设有财政学(含税务)、公共经济学、资产评估、劳动经济学、网络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六个博士点和六个硕士点。财政系的本科专业有财政学、税务和网络经济学。在校学生规模840人,其中博士生60人,硕士生220人,本科生560人。现任系主任为童锦治教授。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课堂

财政系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健全。现有教学科研人员34人,其中教授12人(其中10人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13人,讲师9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0人,占50岁以下教师的90%。这是一支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梯队完整,群体优势明显的师资队伍。老一辈的学术带头人邓子基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财政经济学家,在我国财政经济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张馨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中青年财政学专家,邓力平教授、杨斌教授是全国著名的税务专家。

财政系科学研究水平高、成果丰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在财政基础理论、税收理论与政策、公共投资、公共经济与管理等方面已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现已成为我国研究财政理论与政策、培养财政经济人才的最重要的基地之一,也是我国高等学校财政学专业重要的具有骨干和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基地。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的大学排行榜中,2005,2006,2007,2008连续四年,财政系均排名第一。近十年来完成省部级以上科学项目70项,出版专著60部、教材65部,发表了数百篇重要论文。获国家级奖励和省部级奖励70多项,多项成果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在教学改革、精品课程建设上也取得了相多丰富的成果。拥有财政学(含税务)国家级教学团队、财政学(含税务)国家级特色专业;财政学、税收学、网络经济学、税收筹划国家级精品课程;福建省财政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福建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已获评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各1项;财政理论研究被评为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

财政系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并重、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面广泛,系友在财政金融界有广泛的影响力。1987年到现在已培养财政学博士300名,硕士650名,本科生2070名。

金融学系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厦门大学金融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1921年商学部下设的银行科。从1928年银行系的正式设立到现在,厦门大学金融系已经走过了83年辉煌的历程。其间,于1983年和1986年,金融学专业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金融学专业与财政学专业联合申请国家级重点学科,并被评为全国首批唯一的财政学(含金融学)重点学科。2001年在新一轮的重点学科评选中,金融系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再次评选,该系以卓越表现继续获此殊荣。本学科点是中国东南沿海和经济特区唯一的国家重点金融学科。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金融系始终坚持的建设目标是:建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并具有东南沿海和台港澳及东南亚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金融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金融研究中心。现在,金融系已成为以五大专业为支柱、以博士生导师为核心、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以优质教学科研质量为保证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交流会金融系重点学科建设涵盖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本科培养设有金融学、金融工程学和保险学三个专业;硕士培养设金融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工程学、保险学和投资学等五个专业;博士培养设金融学、金融工程学、保险学、投资学和国际金融学等五个专业。三个层次涵盖了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和国际金融等领域。本重点学科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39人,其中教授18人(博导14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员14人、助理教授7人,高职称占比达82%。师资力量雄厚,成果丰硕,每年都出版系列专著、教材,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其中以张亦春教授牵头的两项教学科研成果曾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为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尽快与国际接轨,金融系积极拓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现已具有稳定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关系。先后与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麻萨诸塞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英国的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和艾塞克斯大学,加拿大的达尔豪西大学和圣玛丽大学、法国巴黎商学院、日本东京大学、中央大学、立命馆大学等建立了院系际关系,与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菲律宾、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

统计系

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由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先生等创办于1950年,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创业和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国内具有相当影响的统计、信息、投资分析类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其学科和专业设置结构完整,包括:统计学、国民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和经济信息管理学四个博士点(均可招收博士后)与四个硕士点,以及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两个本科专业(其中,统计学专业包括经济管理统计和投资决策分析两个方向)。还有钱伯海先生创办于1983年,国内最早建立的国民核算专门研究机构“厦门大学国民经济与核算研究所”,以及2010年7月成立的“数据挖掘研究中心”和“统计调查与分析实验室”。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学生寝室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先后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科研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其有关研究成果曾获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鉴于各方面的建设成就,其统计学科分别于1987年、2001年和2007年连续三次被国家教委和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统计学教学团队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统计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09年,国家统计局批准在厦门大学设立“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基地”。

全系现有教师29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7人,已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20人,硕士生导师16人,在读博士2人。梯队健全、实力雄厚。著名统计学家、经济学家钱伯海教授和黄良文教授等是厦大计统系的老一辈学术带头人,在国内统计和经济学界享有盛誉。而今,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也崭露头角,迅速成长为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全系教师秉承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通过长期探索和反复实践,已逐步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和办学特色,积累了丰硕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在统计理论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这两个具有传统优势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研究领域,成果尤为显著。为适应新时期学科建设的需要,近年来,其教学科研正不断向现代统计方法及其应用、可持续发展统计和环境经济核算、经济计量学、时间序列分析、实验经济学、投资决策分析、数据挖掘、空间统计学和经济信息管理等前沿领域拓展。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成立于2004年,是在原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和厦门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教研室基础上整合而成的。国际经贸系前身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创办于1947年,经济系世界经济教研室成立于1981年,均属国内最早或较早建立的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及应用学科教学科研单位。1955年,厦门大学财经学院改为经济系,贸易系改为经济系属下的贸易经济专业;1959年,贸易经济专业在全国高校专业调整中停办;1976年,国际贸易系在国家外贸部、福建省外贸局帮助下复办。2004年11月经校长办公会研究决定,由国际贸易系与经济系世界经济教研室合并组建厦门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1981年,学校国际贸易学专业、世界经济专业开始招收研究生,1998年获准招收博士研究生,2003年新设服务贸易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2004年新增国际经济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拥有国际贸易学和世界经济2个福建省重点学科。在2005年全国最新的专业学科排名中,厦门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科处于全国同类学科前列。

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两个本科专业,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服务贸易学、国际经济学4个博士和硕士点;国际贸易、世界经济、服务贸易、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5个教研室;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世界贸易组织(WTO)研究中心、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美国康乃尔(Cornell)合作中心等专门研究机构;电子商贸与网络营销多媒体实验室(本科教学评优工程项目),多媒体视听实验室(211工程项目)。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拥有一支教学与科研素质较高、年龄与学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共有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13人,讲师5人,其中60%以上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现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闽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中央直接联系掌握的高级专家2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同行评议专家1人;此外,聘请王洛林等国内外近20位著名专家为兼职或客座教授。该系教师在国际经贸理论与实务、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国别经济与贸易(美日欧盟)、国际货币合作、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市场营销、中国对外贸易理论、服务贸易、商务英语及基础英语等研究领域都有良好的学术建树,尤其在世界经济与贸易理论、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与税收、国际货币关系、国际投资研究、欧盟研究、世界贸易组织的反倾销规则、国际市场营销、国际产业竞争力、服务贸易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前沿。2003—2005年,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师共发表了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含论著、教材、译著)10多部,主持国家、省部级和横向课题30多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多项。

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概况:

雷根强

党委书记

主持院党委全面工作

洪永淼院长主持院行政全面工作,分管研究生培养工作,兼任经济系主任
曾五一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
黄建忠副院长分管人事,外事工作
朱孟楠副院长分管本科教学,学术交流,教学实验中心工作,兼任教学实验中心主任
张,琥副院长分管行政后勤,财务,社会服务工作
孙梓光党委副书记分管研究生学生工作,联系经济系,统计系,国际经贸系
王艺宏党委副书记分管本科生学生工作,团委,联系财政系,金融系,经研所
刘连支工会主席主持工会工作
郭,晔院长助理协助院长分管研究生工作
罗智超院长助理协助院长分管社会服务
郭其友经济系副主任分管经济系研究生,行政工作
杨继国经济系副主任分管经济系本科,人事工作
赵,建经济系主任助理协助系主任工作
朱建平统计系主任主持统计系全面工作
周永强统计系副主任分管统计系研究生工作
陈建宝统计系副主任分管统计系本科工作
童锦治财政系主任主持财政系全面工作
张铭洪财政系副主任分管财政系研究生工作
王艺明财政系副主任分管财政系本科工作
刘,晔财政系主任助理协助系主任工作
李晓峰金融系主任主持金融系全面工作
陈善昂金融系副主任分管金融系本科工作
许文彬金融系副主任分管金融系研究生工作
郑甘澍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主持国经贸系全面工作
林季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分管国经贸系本科工作
张明志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分管国经贸系研究生工作
陈其林经济研究所所长主持经研所全面工作
靳,涛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分管经研所研究生工作
李文溥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主持该中心全面工作
林致远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
龚,敏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
林伯强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主持该中心全面工作
周红刚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主持该中心工作
钟锃光教学实验中心副主任协助主任工作

经济研究所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是当时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高校中第一个研究机构,第一任所长由校长王亚南先生亲自兼任。现任所长为陈其林教授。经济研究所历史悠久,成果丰硕,特别是政治经济学专业为国家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项目和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为福建省重点学科。经济制度及运行机制研究是研究所的特色,在全国占据比较领先的地位。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本所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健全,现有教师 18 人,其中教授 6 人,博士生导师 6 人。副教授 6 人,讲师 4 人,具有博士学位 8 人。本所设二级学科博士点 3 个: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3 个: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

本所把培养高素质人才作为重要目标,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实行论文答辩末位淘汰制,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为高校、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批高质量人才。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9月,是以厦门大学经济学科为基础而构建的一个具有综合研究性质的实体性研究机构。2004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通讯评审及专家组实地考察,2005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

本中心紧扣“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和“中国宏观经济建模与预测”两大主攻方向,整合优势资源、紧密国际合作、创新科研体制、注重人才培养,从而形成了以“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丛书”等为标志的一系列集成性研究成果,在服务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学研究现代化、国际化,现代经济学本土化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现在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宏观经济数量分析、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转型期宏观经济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等。

教学环境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文化活动经济学院具有优良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学院拥有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的"经济楼",专供教学、科研、办公、图书阅览等使用;院内设立经济与管理图书分馆,馆藏中外文图书20多万册;设有教学实验中心、财政金融信息系统模拟实验室、统计调查分析实验室、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多媒体教学实验室、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多媒体实验室;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中国经济问题》是1958年经中宣部批准的公开发表经济类核心刊物,学院主办的《经济资料译丛》是专门翻译国外经济文献的全国性刊物。

社会评价

经济学院所培养的学生既有良好思想道德修养和坚实的理论业务基础,又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多年来,经济学院已为国内外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倍受社会各界青睐,其中许多人已经成为斐名中外的专家、学者和国家各级部门的领导,在学界、商界、政界做出了突出贡献和显著的成绩。

相关新闻

经济学院“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成效凸显

经济学院“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于2011年正式实施。两年多来,该项目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延请专家开设讲座,举办拔尖学生学术研讨会,由导师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指导等多种方式提高拔尖学生的学习、科研能力,成效逐渐显现。

“拔尖计划”学生林炜所撰写的论文——《企业创新激励:来自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解释》发表于《管理世界》2013年第10期。作为本科生在这样的国内顶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实属罕见。2013年9月,“拔尖计划”学生林炜和艾邦妮作为代表参加了于吉林大学举办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学术论文研讨会,也获得好评。2013年,“拔尖计划”所招录的5名2010级本科生在2014年硕士研究生推免中喜获佳绩。艾邦妮、杨帆、林炜、柯玉萍等4名同学以推免生的形式分别被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学专业)、清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以及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录取。此外,梁晓岚同学申请出国深造,现在正在香港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的经济与金融专业进行校际交流学习。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 匿名
    2013-11-16 10:59:47发表

    本科四年的所在啊~一进校就听说品一是美女楼哈!大一住宿条件还挺艰苦的,一屋子6人,大二变成了4人一屋吧,后来又搬过一次家,不过也就往边上挪了挪而已。环境嘛很一般,不是我喜欢的那种下面书桌上面床,而是上下铺,我还总是上铺,麻烦啊~还总怕自己摔下去……没有空调没有电扇,夏天自己吹小电扇……太艰苦了

  • 匿名
    2013-11-14 03:38:32发表

    本科待了四年,有很多回忆。要我说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

相关新闻